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必考其终 必求其当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与否,关乎一方政治生态,也关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吕氏春秋·贵公》记载,春秋齐国相国管仲病重弥留之际,齐桓公前往慰问,征询相国接替人选。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管仲与鲍叔牙是至交,按理,当趁机做个投桃报李顺水人情才对,可却恰恰相反。

须知,管仲今日之贵,乃昔日鲍叔牙倾力举荐所致。管仲此举,有其合理性考量,他认为,鲍叔牙虽为官清廉,亦不乏能力水平,可却孤芳自赏、心胸狭窄、忌刻怀恨,这与“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相位不相匹配。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过:“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选人用人要看他能否最终把事情做好,能否胜任岗位。管仲无疑深谙此理,在报效国家和报答私恩之间选择秉持公义,不徇私情,举贤“不近亲”。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如何选人用人,《贞观政要·崇儒学》里的这句话说得明白。春秋楚国孙叔敖本为郊野粗人,他才智过人,获楚庄王重用封为令尹,最终成就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威名;三国汉室宗亲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拜请布衣诸葛亮出山,刘备一方因此由弱转强,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屈原忠肝义胆、博学多才,楚王听信谗言不予重用,奸邪当道,忠言塞路,家国为秦所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古代选人用人正反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积极的现实警示意义。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做好人才工作作为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用人导向,不断激活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反对任人唯亲”落到实处,重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真正用制度管事管人。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履行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职责,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公平对待和使用干部。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选人用人一旦偏离“德配”正轨,势必衍生人才“逆淘汰”,进而严重损害一方政治生态,给党和国家人才队伍优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危害性影响。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人才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崇尚任人唯贤,杜绝任人唯亲,选出“德配其位”人才,才能产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溢出效应,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