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画说林秉汉

  林秉汉(1564-1614年),又名兆奎,字伯昭,谥号“文端”,长泰县善化里人。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转任监察御史。为官公正清廉、爱民如子、不畏强权、敢于进谏,为人称道,著有《尚友堂文集》《长山集》等文作传世,《四库全书》载有其事迹。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母亲叶氏避乱林墩寨,生下林秉汉。倭寇骚扰洗劫过后,社会一片疮痍,尤其是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林秉汉的家庭也是贫穷交困。林父身体有疾,长期卧病在床,仅靠母亲一人持家。但林秉汉天资聪颖,习之则能成诵,学习又颇为刻苦用功。全家老小忍饥缩食,坚持供他上书塾。林秉汉挂念家中状况,屡次提出回家边耕边读。母亲寄言勉励:“读书勿问家事,以贫坠志,以苟临财,非吾愿也。”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邻里卢屠户的资助下,林秉汉赴省参加考试,由此一举成名,次年考中进士。回乡省亲时,林秉汉遇到一群恶棍围着卢屠户敲诈勒索。知恩图报的他,立即跪在地上拜谢,并多次登门拜访。这一举动震动了乡里,改变了个别村民欺贫崇富的恶习。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林秉汉转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旨巡按广东。微服出行了解民意的他,得知中使李凤假借奉旨为内廷采择珍珠之名,在广东沿海一带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不仅如此,李凤还勾结倭寇,进行秘密交易,引发内忧外患。林秉汉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立即会同两广总督戴耀,连续三次上疏朝廷“七宜罢”,奏疏有理有据、义正言辞,得到朝廷支持,李凤终被罢免。

  期间,林秉汉还收到一尺多高的告状词,大多是控诉“国舅”高采。原来,这高采本是福建税监,但打着国舅之名强征渔税、霸占良田、强奸民女、草菅人命,凡控告他的人都被他暗害,真是无恶不作。林秉汉当下召他入公堂,刑仗三大板。结果,高采不堪一击,上了西天。百姓得知此事都高呼包公在世,“一板除奸”也成为千古奇谈。

  万历三十一年(1603),时逢楚藩朱化奎“假王”一案轰动一时,震惊朝野。亲眼目睹楚藩争斗、危害百姓境况的林秉汉,深感忧惧,他上疏建议彻底复查此案,一针见血揭露宗藩制度的深刻危害。林秉汉此举触动了帝制分封大宪,引来万历皇帝震怒,被贬谪到边远荒凉的贵州。

  万历三十二年(1604),林秉汉辞官回乡,不再过问官场之事,仍忧心百姓疾苦。他出粮救济灾民,捐资置义冢收埋无处安放的尸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林秉汉染疾去世,享年51岁。明熹宗追封其为忠宪大夫、太仆寺少卿,诰命中赞其“天地完人阅一时而仅见,山川正气历百世以长存”。(长泰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