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决战决胜第一线|陈正平的“萝卜经”

  顶着烈日,陈正平从萝卜产业基地返程。今年是陈正平到黄枣村的第4年,对于村里的情况,他可以拍胸脯说,比对自己家还清楚。

  陈正平是华安县新圩镇黄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4年来,黄枣村从原来的软弱涣散贫困村,变成漳州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陈正平到黄枣村的那一年,村子被漳州市列入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两委”力量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微薄……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黄枣村的发展。

  “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摸清底细,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到了黄枣村,陈正平第一步就是扎到党员、村民家中,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群众意见。两个多月里,陈正平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共收集了8大类17条问题。找到症结,就理清了发展思路。从实际问题出发,他制定了三年的扶贫工作计划,对“穷根”下手开挖。

  “党建引领力量不足,发展的动力就不够,增强班子力量是第一要务。”针对村“两委”力量薄弱等问题,陈正平从人员着手,将懂政策、会管理、有能力、敢担当的人补充进“两委”班子,让班子成员年轻化、专业化。有了人员,还要有制度,新班子成立后,制定了11章35条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党组织组织力。

  组织力起来了,下一步,就要找到发展的着眼点。陈正平了解到,萝卜干曾经是黄枣村的招牌,然而产业发展松散,村民各自为战。

  有了特色产业,就找到了发展方向。结合村里的现状,陈正平萌发了用“产业+贫困户”组合的发展思路,用产业带动扶贫工作,既能促贫困户脱贫,又能促产业兴旺。

  于是,陈正平带着村干部拜访了村里的老人和蔬菜专家,学习“萝卜经”。向上争取的产业扶贫资金到位后,他们马上行动起来,征地、整平、修水渠、安装灌溉设施、接管引山泉水……一边学一边做,2017年底,在九龙江畔的沙质地上,开垦出了50亩萝卜产业基地。

  “平常在基地种植萝卜,在家门口赚钱,方便照顾家里,我很感恩。”冯东发是萝卜种植基地的第一批种植户,今年51岁的他,原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以及年迈的父亲,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村里也不是没给我介绍过厂里稳定的工作,但是我每天早晚要接送小孩,不能离家太远,只能放弃那些机会。”如今,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又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上方便了许多。

  基地在组织村民种植萝卜的同时,还成立了黄枣萝卜专业合作社,安排了全村6户1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股。2020年3月,又让新圩镇全镇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入股,享受一年一度的保障性分红。

  如今,注入了产业活血,黄枣村走上了致富路。2019年,该村实现稳定性村集体收入45万余元,全村的6户1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脱贫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我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让黄枣念好念精这部‘萝卜经’,创造更好的明天!”对黄枣的未来,陈正平同村民一样,充满信心。(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杨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