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红色百年|谷文昌家庭:“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

  “妈妈,那些树真的像哨兵那么勇敢,能把沙老虎吓跑吗?”时至隆冬,4岁的小儿子第一次跟随我们来到东山赤山林场,望着不远处随风起舞的防护林,他仰起稚嫩的小脸天真无邪地问道。

  时光荏苒,曾经听故事的我,也早已成了讲故事的人。只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从未更换,他就是长眠于此的我的爷爷谷文昌。

谷文昌雕塑

  我出生时,爷爷已经走了两年多。小时候,在奶奶日复一日的念叨中,我才知道自己有一个很会种树的爷爷。直到上大学时,一名来自东山的同学脱口而出的“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让我萌生了一路追寻爷爷足迹的想法。

东山谷文昌纪念馆

  解放战争末期,党中央作出了从解放区选派年轻干部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当时爷爷已经担任平原省林县任村区(现河南省林州任村镇)区委书记,曾祖母也已60多岁了,但爷爷不仅带头报名,还积极动员:“党需要我们解放江南。我已下定决心,不解放江南老百姓誓不回来!”

  大姑谷哲慧见证了爷爷南下福建东山,从福州下放宁化,从龙溪地区魂归东山的历程。大姑告诉我,爷爷一生对党忠诚。

  1971年冬天,大姑一家人从哈尔滨市赶到宁化县投奔爷爷。彼时,爷爷从省林业厅副厅长的位置被下放到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已近两年,正以年过半百之躯,与群众们一起抬大块的石头,带着群众热火朝天地修水库!

  有一天,爷爷突然问起了大姑党籍的事情。

  “连个临时工都干不了,入党有啥用呢?我现在不再想了!”经过一连串打击的大姑早已万念俱灰。

  这下,可把爷爷给急坏了:“一个人不能没有信念。你过去有着共产主义的信念,也尽了自己的努力。不能因为受了委屈,就丧失信念。要相信党,靠拢党,要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在爷爷的教育下,大姑端正了思想认识,主动向组织靠拢,最终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二姑谷哲芬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二姑告诉我,爷爷的一生配得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谷文昌与家人在东山人民会堂前合影

  爷爷在留下的工作笔记上写道:“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他坚信“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就带领群众干什么,不管在什么岗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

  1955年,爷爷刚刚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时,东山依然如民谣里形容的那样“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面对贫困多灾的群众,爷爷决心制服风沙,挖掉东山穷根。1958年,爷爷开始带领东山群众植树治沙,但由于地质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植树一次又一次失败。群众开始气馁了,甚至连老农都说:这沙土地要是能种活树,鸡蛋都会长毛,树要能栽活,我就把头栽在地上。但爷爷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他说:“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1962年谷文昌的大女儿谷哲慧(右二)未考上大学,当时,东山这一届高考落第生大多招干安排工作,谷文昌却仅安排女儿当一名临时工。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谷哲慧转正,随调到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不是调我女儿,给她转什么正?”就这样把一个孩子留在东山,直到1972年才转为正式工

  对于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形,二姑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由于缺粮,东山有20%的群众得了水肿病,脚杆上一按一个深窝。面对挨饿的群众,你爷爷立下军令状:不准在东山饿死一个人,提出确保活命底线的每人一两大米、一两地瓜干、一斤小白菜的‘三三制’,号召开展人人种百株瓜、千株豆、三分菜运动。一系列的生产自救活动终于让东山人民挺过来了。”

  感慨之余,二姑顿了顿又说道,你爷爷当年在东山任县委书记时,有很多“穷朋友”“忘年交”,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众,东山甚至还流传着“群众有代志(事情)就找谷书记”的顺口溜呢。

  一路追寻,爷爷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渐清晰而高大。回家后,我请奶奶再多讲讲爷爷的故事。奶奶史英萍说,爷爷对家人要求非常严,在涉及家人提拔和就业上,爷爷总要求家人“要让一让”,甚至是政策允许的,也避嫌不给办。爷爷帮助很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却要自己高中毕业的大女儿去当临时工;他把二女儿、小儿子、小女儿送到农村上山下乡……

1975年,谷文昌送小女儿谷哲英(后排右一)上山下乡时的合影

  “对于这些不近人情的举动,当年我们也曾有过怨言。”奶奶哽咽了,“你爷爷不允许家人占公家一分钱便宜,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要求子女们‘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老谷想得还是比我更远呐!”

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被父亲动员到边远山区上山下乡。谷豫东上山下乡前与父母的合影

  ……哦,爷爷,原来您是这样的人,在干部群众眼中,您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在家人眼中,您清白持家、恪守本分,甚至有点不近人情,是好丈夫、好父亲,是一座巍峨的山。

  1981年1月,爷爷因病去世。作为谷家人,我们把无尽的思念化为了传承的行动。

  那是2015年,我在福建师范大学的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有人寻找当年资助他上学的“史奶奶”。我留下联系方式,并告诉发帖人“史奶奶已经去世了”。不久,年轻人打来电话,电话那头,泣不成声。

  被学生们寻找惦念的“史奶奶”,就是我的奶奶史英萍。去世前,奶奶从不多的退休金中“挤出”2万多元,先后资助了十几名特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

史英萍参加福建省首届“感动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颁奖典礼

  2015年春节前夕,东山县委按照惯例要到家里慰问,结果,被家人婉言谢绝,“以后别来了,母亲既已去世,作为子女不应该再享受县里慰问的待遇。这样做才能符合父母的意愿。”

  大伯谷豫闽身上,有着和爷爷一样的热情。这些年来,大伯应邀参加福建长江支队研究会,参与收集研究爷爷那一辈“南下人”的珍贵历史资料,努力为后代留下珍贵的“南下记忆”。

  2010年3月,河南浚县有人发贴寻找失散50年的亲生母亲,接到朋友转来的求助信息后,大伯多番联系,与长江支队几个老领导一道,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帮助顺利对方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2016年清明节,我们全家按照惯例到东山祭拜爷爷,大伯专门带来了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在陵园的空地上,大伯把书分发给谷家的孩子们,并告诉他们,“曾爷爷年轻时没机会读书,为能多了解一些文史知识,就让我租历史连环画,一本本念给他听。”大伯还说,今天把书送给你们,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在艰苦的条件下,曾爷爷尚且不忘学习,现在条件好了,你们更要好好读书。

2016年清明节,谷文昌后人齐聚东山,祭拜谷文昌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要时刻将父亲的教诲铭记在心,管好身边人,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守好本分,勤恳工作。”2016年5月15日,在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暨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父亲谷豫东郑重承诺。

谷豫东和女儿谷宇凤合影

全国妇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最美家庭”揭晓暨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会上,谷豫东上台讲述谷文昌好家风故事

  父亲是福建省首批“好家风导师”之一,从2012年开始,就受聘在东山县谷文昌廉政教育基地讲述爷爷的家风故事,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受教育、知警醒。为了把家风课讲生动,让听课的学员学有所获,每次去上课前,父亲都会仔细备课,根据听课对象的特点相应调整授课内容,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2019年,谷豫东在第十一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做家风故事分享

  在小姑谷哲英的身上,仍然可以看见当年爷爷奶奶身上的勤劳节省的品质。有一次,看着小姑把一条新毛巾从中间剪开,我惊诧不已。谁知小姑淡然笑道:“对于比较大的毛巾,我习惯从中间‘咔嚓’剪开,一条分成两条用。这一半用得起球了,还可以留着当抹布擦桌子,那一半继续用。”

  在我的家族群,堂兄姐妹们更经常相互拿出爷爷奶奶的故事共勉:“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咱们是谷文昌的孩子!”

谷文昌后代在家乡“河南省林州选送参展作品”前合影留念

  二堂哥谷虎在厦门一家企业当珠宝鉴定师,虽然是搞技术的,但岗位也有廉洁风险。面对一些顾客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时,堂哥总是当场拒绝,“谷”气十足:“出假鉴定已经触碰了我的底线,再高的价钱也无法承接!”

  2006年7月21日,我大学毕业前往芗城区石亭镇工作的第一天,正好赶上台风来袭,领导让我负责通知25个村(社区)做好防范台风紧急准备。面对电话那头传来村民们急切的闽南话,不怎么会讲闽南话的我握着话筒手足无措。工作第三个月,我骑着摩托车到乡镇企业办公事,乡间沙土路又滑又陡,狠狠地摔了一跤,额头缝了28针,面部3处骨折,左脸三叉神经被整个切断。当时照着镜子,爱漂亮的我哭了。

  这时,有人劝父亲想法子把我调回身边,父亲却嘱咐我要照顾好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没什么好抱怨的。要像你爷爷一样,不管如何,都要把做好工作当成第一大事。”

谷宇凤瞻仰爷爷的塑像

  这些年来的耳濡目染,我对家风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平日里,我经常翻出有关爷爷的各种报道,体会爷爷那一辈人的工作精神,反省自己在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思考还能为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多做一点什么……

  作为谷家第四代的一员,我的侄女罗微,立志当一名老师,如今已是龙岩学院的一名师范生。上大学前,二姑谷哲芬又把爷爷的这些“老故事”给她讲了一遍,要求她在学校别提到自己和谷文昌的关系。懂事的侄女做到了。她时常边听着太爷爷的故事,一边与我们交流:太爷爷留下的精神传家宝,该怎么来传承弘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该怎么来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谷文昌纪念园

  “不论岗位在哪里,不管职务是什么,奉尽人生、忠于信仰,这就是纪念爷爷的最好方式,也是传承谷家家风最好的方式。”

口述人:谷宇凤(谷文昌孙女,漳州市芗城区妇联主席)
整理人:杨特团、孙东勇

视频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供稿 | 漳州市纪委监委
审核 | 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