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藏在“红军洞”里的军旗和印章

军旗

印章

  “照片上的这面军旗和印章,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使用的,它们见证并真实还原了华安那段战火纷飞的艰难革命岁月……”5月28日,在位于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老区革命史图片展馆,管理员刘汉钟声情并茂,正在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

  仔细观看,照片中军旗虽略褪色,但仍殷红如血;这枚印章虽已显旧,但印章上的字却鲜红如初……

  史海钩沉,在军旗和印章的背后,曾发生一段感人的故事。

  华安县地处闽南与闽西的交界,山深林密、地势险要,因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优势,一度成为闽西苏区宽广的游击区和向外扩展的战略要地,是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组成部分。

邹天宝

邹天水

  1929年、1930年,华安县高安镇平东村村民邹天宝、邹天水先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先后担任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胡少海的警卫员,参加过攻打永福、漳平等战斗。

  由于表现突出,邹天水被送往瑞金工农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负责人,带领红军转战于福建、江西等地。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邹天水带着队伍,利用熟悉周边地形的优势,留在闽西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巧妙周旋。

  1935年秋,为配合闽西游击战争,扩大游击区,邹天水、邹天宝受邓子恢委派返回华安加强游击战争的领导力量。从闽西回华安时,他们带回了这面“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军旗和这枚“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之印。秋末,他们在平东村南山庙秘密成立漳龙赤卫团,由邹天水担任团长,下辖三个中队,在华安、南靖边界一带开展灵活的山地游击战。

  随后,这两件物品见证了漳龙赤卫团在华安、南靖一带的一次次战斗、一次次惊险的转移,更成为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鼓舞着赤卫团战士勇敢冲锋的精神支柱。

保存军旗、印章的红军洞

  1937年上半年,南方游击根据地反“清剿”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孤军奋战的漳龙赤卫团面临愈加严峻的斗争形势,邹天水甚至一度与组织失去了联系。1943年2月,国民党省保安团100多人到际头村坪溪自然村“围剿”漳龙赤卫团。此后,又在高安、马坑、迎福一带组织“围剿”漳龙赤卫团。

  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剿”,保存“星星之火”,邹天水、邹天宝将军旗、印章秘密藏于平东村大片头和坪斗仔坂底坑的两处山洞中,一旦战斗需要,就立即从洞里取出来。

  在白色恐怖时期,这些革命物件一旦被搜出,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殃及家人。邹天水的儿子邹木山曾有跟随父亲到山洞中存取军旗和印章的经历。他回忆,父亲曾对他几次说起,“这些革命物件比我自己的命还重要”。

华安县纪律教育馆再现红军洞场景

  1953年,邹天水和邹天宝把军旗和印章献给国家,至此,留存于华安山洞中长达十多年的军旗和印章重回人们的视野。随后,这两件革命物件被送至中国革命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珍藏,博物馆根据红旗和印章原件制作了仿品,该仿品现珍藏在华安县档案馆。

  “旗帜正中间是五角星和倒立的黑色‘镰刀斧头’图案,旗杆位置的白布条上竖写‘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大队部’黑字,从侧面真实展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情况。虽然当时旗面已有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破洞,但这面军旗仍然属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物证,十分珍贵。”据华安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在华安县申报“原中央苏区县”程序中,这两件文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7月,华安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红军洞的故事收录在《福建中央苏区纵横(华安卷)》一书

  时光荏苒,这两件红色文物背后的记忆并没有磨灭。解放后,华安县将“藏身” 红色文物的两处洞穴命名为“红军洞”。1985年3月10日,华安县更将两处石洞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党员干部重温红军洞的故事

  正气传后人。近年来,围绕这面军旗和这枚印章,华安县委还组织专人挖掘采写其背后的红色故事,并将这段历史写入编撰的红色书籍,同时,在华安县老区革命史图片展馆、纪律教育馆专栏展出,将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干部党史教育的重要题材。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前来参观了解这两件文物的党员干部多了许多。”华安县老区革命史图片展馆管理员刘汉钟十分欣慰,这两件文物让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关注华安革命历史,追寻革命前辈奋斗足迹……??

  供稿|漳州市纪委监委、华安县纪委监委

  文字|杨特团、林嫦莉

  审核|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漳州市委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