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天地知我 家人无忧

  《明史·黄道周列传》有一段记载,涉及崇祯、周延儒等君臣对黄道周的个人评价,“善学”“贫”“极孝”“清苦”等字眼,集中在他一人的身上,读来让人有些心酸。

  黄道周于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这一年他已经38岁。他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明代翰林院的庶吉士,被看作是“储相”,未来内阁大臣的后备人才,是各方争相示好的对象,但黄道周是一个洁身自好,固守清廉的人。有一回,自称是莆田人的林湖长找到黄道周,赠与黄道周一方砚台,黄道周以字画回赠,后来发现这是一块极为珍贵的端砚,派人追出千里还给林湖长。

  天启三年(1623),黄道周让妻子林氏陪母亲陈氏到北京来相聚。林氏因身体素来较弱,受不了旅途劳顿,竟然在途中生病,临死前劝女儿不要哭,说:尔父日以忠孝教于家,我死,尔幸勿哭,恐伤太夫人意,后必有能事吾姑善于吾者。

  黄道周虽是京官,但在京城仅凭微薄俸禄度日,根本就租不起房子,先是暂时借住在漳州会馆,后来暂住同乡周起元家中。当时周家也并不宽敞,黄道周便随便在大厅内侧搭张床凑合着睡。妻子林氏逝世,黄道周远在京都,无力治丧,幸而这时周起元刚好调任苏松巡抚。周起元亲自赶到嘉兴帮忙主持林氏的丧事。丧事完毕,便派遣家人护送黄道周的母亲和幼女到京城。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倒算是殚心治国,但由于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黄道周碰上这位皇帝确实也是不走运。他的正直谏劝,结果是受到猜疑和打击,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节操和守道精神,让他百折不挠。关于这一点,在黄道周的《赴逮与兄》这封家书中讲得很明白,“然吾立朝,值艰难之会,未有报称,不忍缄默,以负明时”。他在从政的路上,考虑的是朝廷正值艰难之际。

  早在崇祯二年(1629)辞墓入朝,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听到了后金大兵入关的消息,自己还没有报答朝廷,才毅然决定再度出山。他说:“自母殁后,以身许君,既受殊恩,势不容缄。”父母已经都逝世了,他可以无所牵挂,可以置生死于度外,以身许国了。

  当时他的家境,《赴逮与兄》信中说道,“佃人旧有九十石,新有三四十石,饘粥之余,可分数石以周诸亲之贫者”。即是说,此时黄道周家中的粮食,尚有原来耕种收获九十石,加上新收获的三四十石,一共一百二三十石,除了用于让家人喝粥之余,剩下的几石,就周济给亲戚中贫困的人。

  明末物欲横流,个性主义之风盛行,然而黄道周是个言行一致的道学家,《明史》本传称其“严冷方刚”。他一生对权势、富贵等身外之物不假颜色,他的清廉报国的品格实属另类。所以,他可以自信地在家书中说,“计吾生年以来,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献(黎民中的贤人)者”。

  黄道周的结局,似乎预示着整个大明王朝的落幕。就在大明覆亡前夕,国库空虚,崇祯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守城的士兵发军饷,可大臣们装疯卖傻,见死不救。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城陷落后,崇祯皇帝煤山上吊,那些在皇帝面前哭穷的“铁公鸡”们,在李自成的酷刑前,纷纷交出了惊人的财富。状元出身的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交出白银数万两;内阁重臣陈演主动交银4万两“助饷”获释,4天后被捉回斩首;守财奴国丈周奎被抄出现银53万两,奇珍异宝拉了几十车……

  后来,在从容就刑时,黄道周撕裂衣衿,咬破手指,以鲜血写下了最后一幅大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这段话振聋发聩,警人深省!

  至此,我们品味到的是,黄道周身上散发出来的清洁与高贵。在明王朝的血雨腥风中,他斗阉党,顶皇帝,护法统;在家国存亡之际,他拔剑而起,率众抗清;面对敌人的屠刀,他用鲜血捍卫了心中的“纲常”“节义”信念。他是闽南地区唯一入列山东孔庙从祀的先儒,他的传奇一生令人震撼。(陈建新 陈永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