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级信息公开 | 上级精神| 审查调查| 图片新闻| 县区信息公开| 廉政视频| 专题专栏

滴水必能穿石 实干谱写新篇 ——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践行“滴水穿石”精神摆脱贫困

下党乡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全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将产业扶贫与大众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帮助茶农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图为下党乡下党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曾守福(中)实地了解茶农茶叶管理及采摘情况。夏邦轩 摄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一封回信,句句真情,尽暖民心。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深入调研,现场办公。他提出“滴水穿石”等创新观点和方法,成为后任干部始终遵循的工作思路,对宁德发展发挥了长效作用。

  沉下身子,把脚步迈实

  位于闽浙交界的下党乡山高路远,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1988年建乡时,下党是省级特定贫困乡、宁德地区4个特困乡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人们的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元。

  1989年7月19日上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到下党调研。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他又两次来到下党,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

  三进下党,不仅帮助当地解决了紧缺资金,给群众带来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关键还在下党干部群众心中树起了摆脱贫困的坚强信心,种下了“滴水穿石”的自强精神,开启了“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

  1991年,总长12.6公里的芹洋乡溪源村至下党乡公路建成通车,成为下党乡第一条通乡公路。村民纷纷到沿海城市务工,曾经与世隔绝的下党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同年,装机500千瓦的电站建成。“从一片漆黑到灯火通明,你想想该多激动,很多事情也可以做了,不像以前都是点火篾。”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道。

  以干得助,从未停止。此后,下党乡至浙江省庆元县龙溪乡的16公里跨省公路,下党乡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垅等村的出村公路陆续修通。2000年初,下党乡又修通了上党村至下党村8公里的简易公路,2005年对其进行拓宽和硬化。2006年11月,上党村至南平市政和县公路开建,乡村两级干部带领村民上百人义务投入劳动。秉持这种聚少成多、积小致巨的“滴水穿石”精神,如今的下党乡,往周边4个乡镇都通了公路。

  通路、通电后,下党乡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并结合新村建设,改善环境恶劣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下党、杨溪头、下屏峰三个行政村的人口聚集,逐步解决全乡居住在地质灾害点、低洼地带、危房中群众的住房问题,下党乡以交通主干线为依托,按照“三点一线”规划,在新区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亩、容纳50户200多人的安居工程,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承载着殷切期望,下党人自力更生、持之以恒唱好“山歌”,走好摆脱贫困之路。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下党乡积极引进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发展脐橙、锥栗、毛竹、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林、果、茶等种植业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

  如今,走进下党乡下党村,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处处洋溢着恬淡安逸,农家院落干净整洁,青砖黛瓦,绿树环绕……

  下党人至今记得,对于当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再三:“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怎样才能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5年前,福建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曾守福到下党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那时候如何规划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让村民在参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摆脱贫困,是摆在面前的大难题。”

  面对下党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村里老幼居多的情况,下党村干部找群众谈心、讲政策、听建议、聊发展。

  下党村党支部书记王明祖说,当初,曾守福让他带头开农家乐,因为心里忐忑,拖了好几个月才开起来。

  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村民才会有底气。王明祖的农家乐开起来后,年收入十来万……村民看他赚了钱,就一起来开了。

  除了寻找脱贫办法,村干部还要帮村民树立起发展的信心。

  扶贫先扶志。下党村依托省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搭建下党“廊桥宣讲课堂”,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脱贫致富信心。

  村里还通过“三联到户”(即联络感情到户、联系帮扶到户、联接政策到户)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宣传扶贫政策、做细思想工作、掌握群众需求、帮助找准路子,解决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党村积极开展“我是排头兵”“联动扶贫”等活动,成立茶叶生产技术党小组、农家乐和民宿服务党小组等各类产业党小组,采取专家授课、农村远程教育、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提高村干部致富带头能力。

  同时,村“两委”班子探索推行“村务阳光管理”机制,凡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由村民讨论决定,让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中,党支部力量不断夯实,党员队伍也逐渐强壮,给下党村的发展建设奠定了有力基石。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向贫困和落后作战。”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介绍,为大力推进乡村党组织建设,下党乡充分发挥党委龙头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苦干实干、以干得助,推出了党建扶贫、旅游扶贫、品牌扶贫、金融扶贫的“下党模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此,下党还实施领雁工程,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拔了30多名致富能人进村“两委”班子,动员5名乡贤担任村主干,成立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培养农村党员致富能手85人,进一步充实了乡村振兴一线工作力量,让群众有了主心骨,发展有了引路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委先后派驻到下党村13名党员干部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县乡也先后选派10名驻村党建指导员。

  久久为功,筑梦新时代

  顺着下党乡碑坑山村道方向,步行上坡,站在山腰处,便可以看到连片的茶园,眼下仍然是茶叶采摘季节,这也是沈孔新的“致富宝”。

  此前,沈孔新是碑坑山村的贫困户,为帮助他实现脱贫,下党乡替他“量身定做”了帮扶方案,在产业发展上,帮助销售茶叶,提高茶叶收入,并提供锥栗种植的资金补助。从最初的几亩到如今的十来亩,沈孔新的茶叶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乡村干部带得好,作用发挥到位,才让我们的生产生活变了样。”沈孔新说。

  下党山青水绿,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长环境,茶叶也一直是下党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早在20世纪90年代,下党乡党委政府就制定了“三二一”茶叶发展富民规划。

  “‘三’即新增茶叶3000亩,分三年完成,‘二’即五年后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一’即每户开垦种植1亩高产茶。”刘明华回忆,经过三年的努力,下党群众的种茶观念从“要我种茶”转为“我要种茶”。

  尝到甜头,种茶的村民越来越多,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供大于求,茶叶销路受阻。

  如何打破传统思路,把增强下党群众造血功能的任务落到实处,是下党乡历届班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时的茶叶价格主要是外来的茶叶贩子说了算,老百姓的利润非常低,造成群众的种茶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些茶园都荒废了。”曾经,下党村村民王明江采茶的收入每年仅千把块钱,很难维持两个儿子读书和家里的日常开销。为了补贴家用,他常常需要四处打零工。

  为了打破传统模式,2014年,下党开创了“定制茶园”的扶贫模式,以帮助像王明江这样的茶农摆脱经济困境,村里不仅向茶农免费发放茶苗、有机肥和无公害杀虫剂,介绍茶叶市场行情,帮助拓宽销路,还与茶农共同成立公司向全国招募茶园主,茶园主租下茶园后,由茶农种茶采茶,每年春秋两季向茶园主发送干茶。

  “随着‘定制茶园’的发展成熟,下党村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商标,拓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助销通道,实现精准扶贫。”叶忠强前后在下党工作近8年,对下党的发展了然于心。下党策划实施的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推出了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年租金2万元,合同期5年”的形式,动员企业或企业家认购茶园。通过实施“定制茶园”项目,茶农每年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元。2016年以来,仅下党村就销售“下乡的味道”生态农产品1000多万元,通过品牌合作、品牌授权、无形资产入股等方式,村财增收了40多万元,群众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30年间,虽然乡党委政府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初心不变。如今的下党乡形成了“生态立乡、旅游强乡、兴农富民”可持续扶贫开发发展路子,以承接省、市委党校培训学员入驻学习为契机,精心设计了“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等“五个ー”项目,着力打造党的作风建设的展示基地、群众路线的教育基地、摆脱贫困的实践基地。

  2016年至2018年底,下党乡累计迎来了各级党校学员388批2万多人次入驻学习,每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近15万人次,并且催生了一批民宿、农家乐项目和旅游产品,吸引5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壮大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带动3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04人全部脱贫。

  三十年砥砺奋斗,三十载春华秋实。站在新的起点上,下党人继续发扬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留下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一步一个脚印,谱写乡村振兴发展新篇章。(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陈金来 叶明珠)